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1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,從2014年開始,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“扶貧日”。
據了解,今年“扶貧日”期間的活動包括召開社會扶貧電視電話會議和社會扶貧座談會、舉辦“10·17”減貧論壇等,國務院扶貧辦等有部門將積極發動中央和國家機關、軍隊和武警部隊、大中小學校、國有企業、民營企業等單位和個人,特別是動員能源、旅游和電子商務等有關行業投身社會扶貧,營造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實現了6億多人口的脫貧,為人類減貧事業做出重大貢獻。但是,受歷史、自然、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,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。據鄭文凱介紹,按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(2010年不變價,相當于每天1美元)的扶貧標準,到2013年底,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有8249萬人;按世界銀行每天生活費1.25美元的標準,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約還有2億多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開始有計劃、有組織開展大規模扶貧開發,向貧困發起一輪又一輪的“攻堅戰”。目前我國扶貧效果如何?扶貧資金如何監管?如何防止“哭窮”爭戴“貧困帽”現象?在國家首個“扶貧日”即將到來之際,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權威部門和有關專家。
數據顯示,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。從1978年到2010年,參考國際扶貧標準,共減少了6.6億貧困人口,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.3%來自中國。
從1986年的人均年收入206元,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,再到2011年底的2300元,我國扶貧標準實現“三級跳”,更多困難群眾納入扶貧范圍。在新扶貧標準下,從2011年到2013年,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又減少了3989萬人。
專家指出,盡管減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,但當前全國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還有8000多萬人,參考國際標準則還有2億多,我國扶貧工作已經進入“啃硬骨頭”階段。
“目前,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、全力創新提高的新階段。”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表示,今年我國力爭減貧1000萬人以上,目前正大力開展貧困村貧困人口建檔立卡、駐村幫扶工作隊對貧困村全覆蓋等工作。
扶貧資金“跑冒滴漏”如何監管?
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“保命錢”和減貧脫貧的“助推劑”,然而在一些地方,卻出現了扶貧資金“跑冒滴漏”現象。
審計署去年底公布的19個縣2010年至2012年財政扶貧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況審計結果顯示,普遍存在著虛報冒領、擠占挪用扶貧資金等問題,甚至將扶貧資金用于請客送禮、大搞形象工程等。
去年10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,必須堅持改革創新,注重健全制度機制,筑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“高壓線”,對貪污侵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懲不貸,確保扶貧資金充分惠及扶貧對象。
專家指出,完善扶貧資金管理監督制度,除了發揮審計等部門的作用外,對扶貧資金使用的最好監督力量是群眾。要健全完善群眾參與扶貧資金監督的體制機制,讓扶貧資金置于陽光下。
如何杜絕“哭窮”爭戴“貧困帽”?
一些地方本該以扶貧濟困為宗旨的扶貧開發工作卻有些變味:“哭窮” “貧困爭戴帽”、把扶貧資金當成“唐僧肉”,而真正急需的貧困群眾沒有得到扶貧資源,甚至出現了百強縣戴“貧困帽”等不正常現象。
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認為,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,這將引導貧困地區黨政干部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貧困問題上,而不是盲目追求經濟發展。“要從根本上改變爭戴‘貧困帽’的現象,強化考核結果運用,使戴上‘帽子’的有壓力、有責任、有成效;扶貧效果好的要獎勵,效果差要問責,促進貧困縣早日脫貧摘帽。”河南省扶貧辦主任張成智說。
本組內容均據新華社
請輸入驗證碼